95%餐飲人都忽略的經營真理: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……
有的餐廳裝修別具一格,有的餐飲菜品擺盤創意百出,有的餐廳服務“有毒”……背後反映的是,這家店老闆在關注什麼。
常常有人說,做餐飲不知道會怎麼死。可能性太多,比如遭遇一次主管機關的突擊檢查,就掛了。
試想一個場景,如果你提前接到通知,這週將進行消防檢查,那你一定會拿著檢查標準對照自己是否達標,把該補齊的消防器材補齊,預留足夠空間的消防通道。相比突擊檢查,因為有所準備,合格率一定更高。
平時可能被忽略的安全細節
—你關注什麼,什麼就會做得好,風險對應會降低。經營一家餐廳,或者企業,都是如此。
吉野家創始人之一上垣清澄說,“餐廳哪些做得好,是因為你關注得多,哪些做不好,是因為你關注太少。 ”
關注加盟商:光有錢不行!
《速食遊戲》(The Founder)是以麥當勞創始人Ray Kroc為原型的傳記電影,在發展麥當勞加盟時,他曾經招攬金主做加盟商,他到加盟店裡考察時卻發現餐廳一團糟:金主們不在店裡,員工不按標準操作,一個漢堡一個樣。這與他看重的標準化背道而馳。
失控後, Ray Kroc果斷叫停,他不再找金主,而把目標轉為:能吃苦耐勞又迫切改善生活狀態的人,因為他們會全身心投到店裡,把餐廳經營得井井有條。
日本第二大漢堡品牌摩斯漢堡擁有1300多家門店時,內部做了一個“全國最佳”評比。當時就職摩斯漢堡的上垣清澄,按照31個區,平均每個區50家左右門店,由各區區域經理篩選前5 - 10家門店,他再從中進行評選。
參與評選的門店有200家,摩斯漢堡的評價標準是顧客體驗,目的是提高顧客的複購率。每家店平均一個月有5起顧客投訴,一年就有60起,這是最優秀門店的數據,換而言之,其它店的投訴程度不堪設想。
餐飲是勤行,要的不光是金錢的投入,還有精力的投入。任何一個細小環節的差錯都是致命的,不單是對一家店,也是對一個品牌。
一家門店5起投訴看起來可能微不足道,但是,一個品牌有1000多家門店,這麼來看是多麼龐大的投訴事件。區域經理意識不到問題嚴重性,但作為品牌方一定要重視。摩斯漢堡對加盟商有苛刻的篩選流程,通過率只有5% ,就是為了篩選出價值觀一致,注重顧客體驗的合作夥伴。
上垣清澄說,“加盟商對門店關注度直接決定門店能不能做好。大家再忙也要去門店看看,做的事情有沒有跑偏,要激勵員工,縮短與他們的距離。老闆關注什麼,什麼就會做好。比如老闆關注產品,那這家店的產品就會好。 ”
關注門店:眼裡有顧客,心裡有員工
在上垣清澄看來,很多餐飲人本末倒置,把時間、金錢投入到打廣告拉新顧客中,而忽略了最基礎的事:先服務好每一個到店的顧客,讓他們有好的體驗,願意一直來。這才是營銷成本最低,效率最高的方式。
那麼,該如何對員工進行考核?
不同考核標準會影響員工在過程中的執行。
“如果你對店長的考核是營業額/利潤,他一定會撲到這裡,忽略其它。若希望員工和店長更多的精力放在顧客身上,應該把營收和利潤指標更多給到區域經理,他的層級更高,懂得如何切割和實現目標。落實'眼裡有顧客,心裡有員工',員工要做的事是讓顧客滿意,店長要做的事是讓顧客滿意,同時讓員工滿意。 ”
你關注什麼,就會做好什麼
如果你有聽過中國新創茶飲品牌"喜茶",它的操作台有點不一樣,每個員工被“固定”在一寸空間裡完成特定又重複的操作。正是這種“切割模塊”的流程化作業,減少了錯誤率,保證了出品的一致性。
一個“產品主義者”的創業
背後是喜茶創始人Neo對產品的重視,他每天至少喝20杯以上茶飲(不是整杯喝掉),他能察覺哪怕是少放了幾塊冰。這是抄襲者複製不了的能力。
老闆關注什麼,就會把資源傾斜向什麼,為做好這件事創造了更好的客觀條件,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員工的行為。比如一家餐廳承諾30分鐘上齊菜,這家店的服務員相比其它餐廳服務員,一定更有時間觀念,他們會催促後廚,督促這個任務的順利達成。
沙漏對顧客是承諾,對員工是提醒
可能有人會說——我很關注產品口味,但依然做不出好吃的產品。
背後有很多可能性,比如食材不夠好、設備不夠好、廚師不夠好........“做好”是一個相對值,不是絕對值,是指在你現有能力範圍內的提升。
中國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劉潤在《劉潤· 5分鐘商學院》中講過情境管理,每個工作者都有兩個維度、四種不同象限狀態,這兩個維度分別是:意願和能力。
做好一件事:必須具備意願+能力
“關注”是種意願,對應需要匹配投入。
“一家店行不行肯定和內部有關,對公司來說從上到下,對門店來說也一樣。 ”一位朋友和我聊到,他們公司收了一家韓系咖啡的門店,店長已經辭職,他們和主管交接進行盤點時發現,好多東西都被拿走了。試想,當老闆準備撤資、謀劃新出路,店長還有衝勁把店管好?這是一個反面例子。
當你發現自家餐廳有什麼問題時,先想想,你的關注、投入夠嗎?
(編整:餐飲食品生意參謀/來源作者:掌櫃攻略希凌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