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廳命名大有學問? 取名,也是成本控制之一

餐廳命名大有學問?
      取名,也是成本控制之一


消費者與餐廳互動,首先就從名字開始。
即便沒有謀面,但聽到了名字以後,
消費者就會根據名字,產生餐廳的第一印象。
因此一個通俗的名字,遠比一個拗口的名字更有優勢。
漢字千千萬,但真正能取好名字,還得仔細琢磨下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“小米”的由來

先來看一段故事。
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回憶小米這個名字的來源時,這麼說:“小米誕生的第一個月,創始團隊討論過至少上百個名字,比如紅星、千奇、安童、玄德、靈犀等。
這些備選的名字回過頭看看,有的很有趣,有的很稀奇。
比如靈犀,我們想取“心有靈犀”的意頭,甚至在紙上畫過犀牛吉祥物的草圖。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又比如“玄德”這個名字來自於最早討論時所在茶館的包廂名。
我們差點定的一個名字是“紅星”,它有很好的識別度,而且“紅星閃閃”的色彩感富有正能量。
原有的頂級域名所有者甚至也已向我們報價,但由於“紅星”在酒類中是著名商標,有著特殊保護,即便是在科技類別中的工商註冊也會受阻。
最終我們選擇了“小米”。小米是五穀之一,溫潤滋養,人們耳熟能詳,顯得親切平和。”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小米是個合格的名字,為什麼這麼說?
因為這個名字的成本很低(傳達成本低、傳播成本低、使用成本低、營銷成本低)。
它唯一的不足,就是名字跟產品搭不上邊(不知道小米公司的人,首次聽到這個名字以為是做農業的公司)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但這個劣勢,可以在消費者記住小米這個名字後,進行彌補。
現在回頭想想,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,都叫什麼?
蘋果、迅雷、百事、旺旺、紅旗、快播……
他們的名字歸結起來就是“直白”、“通俗”、“熟悉”。
給品牌命名,這兩句話要反覆提醒自己:名字是用來叫的,不是用來看的。名字是給使用者的,不是自己的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經常會有一些餐飲老闆,為了凸顯自己的品牌文化底蘊,起一個拗口的名字。
自己覺得名字很好而沾沾自喜,但講給顧客聽,別人一臉茫然。
如果你不確認名字的成本高不高,可以通過電話測試法去驗證:
在電話中向不了解你的人,解釋你餐廳的名字。併計算你要花多少時間,才能讓對方明白

名字到底怎麼起?

1.名字盡量靠定位
餐廳是什麼品類、定位、特色,最好在名字中就體現出來
賣小龍蝦的,名字中最起碼得包含“蝦”吧,霸王蝦、豪蝦傳、有間蝦鋪都算合格的名字。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把你品牌的價值融進名字,也是一個省營銷費用的好想法
比如葵花藥業的“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”,名字是很長,但是功能和名字合為一起了
消費者一聽,知道這個口服是乾嘛用的了
如果名字與品類無關,那你就得花費大量金錢去教育消費者了
比如特崙蘇,單說名字沒人知道是乾嘛的。所以品牌商只能一遍遍告訴消費者,“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崙蘇”。
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此外,名字也可以往品牌特性,文化特徵上貼近。
比如“不是外人”是一個冒菜品牌名,就是往品牌文化上靠。 “大龍燚”一個火鍋品牌,往品牌特徵“辣”上靠。
2.用口語思維起名
當找準了你的品類、定位、特色,剩下的就是用口語表達出來。
盡量不要用生僻字,“西貝莜面村”就是為了教育消費者“莜”這個字的讀音,花費了大量金錢。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名字是用來傳播的,所以簡單、好記的名字,會讓你後期營銷成本降到很低
因此,取名就往“俗”上靠。人們熟悉的超級詞語,都可以直接拿來用。
比如“外婆家”,就很通俗易懂,而且也很符合它自由的品牌定位。
比如SKⅡ的面膜系列,在天貓上的名字,直接就取“前男友面膜”。比原本官方正式的名字,更易傳播。
汉字那么多,却取不出一个好名字...餐厅命名那么难?
在取名過程中,這些技巧可以拿去參考:
加疊詞:比如哇哈哈、旺旺等。加疊詞的目的還是為了更貼近口語,用來降低傳播成本
利用諧音:比如“沒想稻”,用諧音雖然方便了傳播,但是卻不一定能跟產品進行關聯。比如金五門火鍋,諧音“精舞門”會讓人誤以為是舞蹈班。
用量詞:比如“三隻松鼠”。
用動詞:比如“叫個鴨子”、“舉個栗子”。
(編整:餐飲食品生意參謀/來源:餐飲人必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